▎人民酱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正确的惩罚治愈孩子毛病,错误的惩罚却让孩子用一生去治愈。父母一定要掌握好惩罚的尺度,当爱与规矩并行,才能给孩子最有效的教育。
全文3384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者:枫子 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
前几天偶然刷到前央视主持人李小萌的一个视频,颇有感触。
她说自己小时候其实从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要说不听话,顶多也就是书桌太乱、跟大人说话时语气不够尊重之类的小事。
但她的父亲为了惩罚她,每次都是一顿暴打。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她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关起门来打她的画面。记得那种非常暴力的氛围,记得在她泣不成声时,还要被父亲逼着认错的恐惧和羞辱。
李小萌坦言,之所以咬着牙把这个故事说出来,就是希望给父母们提个醒:
“你以为教育了孩子,但其实根本不是你表面看到的那样。相反,她要在非常漫长的人生中,花非常大的力气,去抵抗这种印迹。”
是啊,对孩子的成长而言,错误的惩罚,比错误本身更伤孩子。
教育家钱志亮也曾指出,惩罚需要技巧和方法。如果没有把握好惩罚力度,或是惩罚方式不当,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惩罚,既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又让孩子长教训,考验的是父母的智慧。
惩罚孩子的方式里
藏着父母的层次
先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
江苏镇江,深夜11点,男孩因为沉迷手机游戏,惨遭父亲暴打。
父亲下手比较狠,男孩头部受伤、当场血流不止。
但父亲第一反应却不是把孩子送医,而是将孩子被打后的惨状拍成视频,发到班级群里,借此撕毁孩子最后的自尊和面子。
肉体上动粗,精神上凌迟,无疑是最暴力的惩罚。
此刻,家的港湾沦为刑场,父母变成了敌人,亲子间没有亲情,只剩疯狂泄愤的父亲,和受伤的孩子。
第二个:
湖北武汉,一对父母为了让孩子戒掉游戏瘾,直接让孩子休学在家,专打游戏:
制定kpi,每天玩够16个小时,中午晚上要对游戏战绩总结复盘,完成任务才能睡觉。
有一次,孩子晚上一两点才完成任务,第二天早上六点就被喊起来打游戏。
最终,计划进行3天,孩子崩溃了4次。
变相惩罚,看似不打不骂,却是披着“为孩子好”的外衣,实施报复和虐待。
“这么爱玩,就让你一次玩个够,玩到吐,玩到怕!”
最后惩罚的目的达到了,孩子厌恶游戏的同时,却也厌恶上了父母。
第三个:
浙江杭州,凌晨3点,男孩还在玩手机。
父亲发现后没有打骂儿子,而是带着儿子去了菜市场。
凌晨4点,虽然城市还在沉睡当中,但环卫工借着微光,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市场的那些小贩,也热火朝天地忙开了,从他们的眼里可以看到,尽是掩饰不住的无奈、疲惫与困意。
一处角落,买菜奶奶头戴着照射灯,讲述着自己凌晨2点起来摘菜的不易......
看着这些凌晨就在忙碌的人群,爸爸问儿子,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睡觉吗?
儿子摇了摇头,沉默不语。
爸爸告诉儿子:“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为了生活,为了赚钱养家,根本没觉睡。”
男孩很受触动,当下就承诺要改正自新。
3个孩子,一样的错误,不同的惩罚,最后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父母的层次,高下立判。
低层次的父母,只会用外力去压迫孩子;高层次的父母,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到错误。
儿童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让他们日后不再犯。”
惩罚的手段,其实重在教,而不是罚。
惩罚的目的,也重在唤醒,而不是泄愤,更不是报复。
智慧地惩罚,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有效的惩罚
一定基于爱和规则
在《姥爷,我们天上见》一书中,蒋雯丽曾写下自己幼年被惩罚的经历。
她说:“姥爷不轻易打我,但每次打都是记忆深刻的。那一定是我撒了谎,或者是做了有悖道德的事情。”
打她前,姥爷会让她去拿戒尺,为什么打,打哪里,打几下,蒋雯丽都清楚得很。
打,是真打,因为底线不可破,必须让她长教训。
但姥爷从不多打,永远只打三下。雷声大雨点小,更多的是温柔。
惩罚从来不是姥爷的目的,姥爷只是希望她能知道,有些事情,永远也不能做。
所以后来再犯错,她都主动拿来戒尺,让姥爷惩罚自己。
在有了孩子之后,她也习惯在孩子的房间放一把戒尺,用来管教孩子。
教育学专家傅维利曾说:
“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
教育,没有惩罚,没有规则,孩子很难有敬畏。
但教育若只有冷冰冰的管教,孩子也很难知错就改。
有效的惩罚,一定是有管、有罚、有爱。
教育家钱志亮就曾指出,这种有温度、又理性的惩罚,可以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
爱孩子不等于放纵,同样,教导孩子也不等于收回父母的爱。
最好的惩罚教育是:有原则,却也有爱。
惩罚很有必要
但是不能“乱罚”
任何时候,管教孩子都应该以“纠正行为”为出发点,以“塑造孩子”为目的地。
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地惩罚孩子呢?
《惩罚孩子也要讲艺术》一书总结了4个点,给父母们参考学习。
1. 言说有道
《爸爸去哪儿》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夏天负责守护冰淇淋,却因为抵挡不住诱惑吃了冰淇淋。
胡军问夏天,要是村长发现怎么办。
夏天第一反应是:告诉他们好了,说对不起,不会有下次。
而夏天之所以敢于承认错误,不怕惩罚,其实离不开爸爸夏立克的功劳。
平时夏天犯错,夏立克都会耐心和她沟通,引导她思考,明白错在哪里,怎样才是对的,最后才实施惩罚。
所以夏天的认错态度很好,同样的错误她很少再犯第二次。
孩子犯错的时候,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为什么错了?为什么要罚?让孩子明白道理和规则,他才不会一错再错。
2. 惩罚有招
《惩罚孩子也要讲艺术》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孩子不管犯什么错,妈妈都惩罚他写字。
因为妈妈觉得,这样不仅处罚了孩子,还能让孩子练字、学习生字,简直是一箭双雕。
但结果却是,孩子的坏习惯没改掉,还对写字心生厌恶。
其实,孩子的错误不同,惩罚也应该各有各招。
人民日报就曾总结9个惩罚孩子的小妙招,父母们可以拿来就用。
3. 实施有方
后台经常有父母问,知道孩子要适当惩罚,可每次还没罚,孩子就哭闹耍赖,怎么办?
看过一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高铁上,男孩坐在座位上动来动去,还不时踢前面乘客的靠背。
警告无效后,妈妈一脸严肃地把男孩拉到了车厢空地罚站。
期间,男孩又是撒娇求饶,又是大哭大闹,各种发脾气。
但自始至终,妈妈没有发火生气,也没有心软放过,而是态度坚定地陪男孩站完15分钟。
再带着他给周围乘客一一道了歉。
之后,男孩再也没闹过。
惩罚时,父母不情绪化、不心软、不妥协,孩子才能知敬畏,明底线。
父母温和坚定地执行,惩罚才能行之有效。
4. 体罚有度
很多时候,因为惩罚力度不够,难以起到警戒作用。而体罚,往往就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小的时候,我总是不守餐桌规矩,每次被妈妈罚站后,没两天我又再犯。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我不小心越过爸爸的筷子去夹菜,我还没反应过来,手就被爸爸用筷子狠狠地打了一下。
之后,这个错误我再也没有犯过。
爸爸很少打我,但每打一次,我当下就改过,决不犯第二次。
我们常说体罚好用,但要有个度。
这个度,一是力度不能过度。体罚太狠,孩子就会有对抗情绪,不会想变好。
二是次数不能过度。体罚太频繁,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伤害亲子关系,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说教为主,体罚为辅,惩罚才不会变成泄愤。
很认同一句话: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孩子犯错时,恰恰是考验父母的时候。
不当的惩罚,可能迫使孩子屈服,但孩子内心不服,只会把他们推得更远。
有效的惩罚,一定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宽严有度,爱与规矩并行。
唯有如此,孩子才不会轻易被错误打垮,才能从挫败中保持自我修复的力量,无论何时都能在错误中获得智慧,完善自我,收获成长。
*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收藏】“同学不跟我玩怎么办?”当儿子担心被孤立,这位妈妈给出了我见过最温暖的回答
【社交】中国式父母社交:逢人必谈孩子,孩子等于面子
【方法】孩子的自律、上进从哪里来?看完这篇方法都有了
【真实】硕士妈妈吐槽孩子是学渣上热搜:以后健康快乐就好
【羡慕】一招就让孩子“戒掉”手机,全网妈妈都“慕了”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dangyang002)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