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沙海,在山路崎岖的崇山峻岭,在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都少不了石油人的身影。他们在这些地方扎根,面向萧瑟荒凉、背对城市喧嚣,奋勇扛起油气保供重任,为国家经济输送“血液”,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依旧保持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凝聚起强大的团队力量,作出无愧于“能源保供‘顶梁柱’”的贡献。
(资料图)
《企业文化》版推出“探访挑战‘极限环境’的石油人”系列报道,聚焦在艰苦地区苦干实干的石油员工,报道他们勇挑保供重担的石油责任、追求极致的“石油技艺”、甘于奉献的石油担当,通过一个个鲜活故事,弘扬石油精神。本期聚焦大漠深处的钻井人,讲述他们如何诠释“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敬请关注。
祁连山下的坚守
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
玉门油田开发于1939年,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脚下,地貌主要为戈壁沙漠和山脉岭梁,生产区域多分布在山区和荒漠,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这里气候条件恶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日照长,秋凉春旱多风沙。冬季长达6个月,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昼夜温差大。
8月25日,在玉门油田老君庙采油厂钻井现场,油田作业公司D15852队正在施工。队长李晓明的衣服从里湿到外,汗珠随着他大幅度的动作飞甩。这一天,他从早到晚没下过钻台,直到最后一根套管安全入井。
在人们眼里,井下作业就是“脏、苦、累”的代名词,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冰,全年一身油,爱上这个职业不容易,能坚持下来更不容易。23年前,刚走出校园的李晓明就进了玉门油田作业公司的大门,还没来得及欣赏油矿的风光,先领略了戈壁大漠的无情。烈日暴晒、风雪漫天,只要一开钻,即使天上下刀子,施工都不能停。
6月,外拓市场人员增多,很多岗位出现空缺。为了保证操作员工的精力和安全,李晓明强制每个人轮流休整,作为队长,他却一直盯在现场。司钻休息他当司钻,大班休息他当大班,山区风沙大、气温高,他的脸和脖子被晒得脱了皮,汗水流到脱皮的地方,蛰得生疼。他总笑着说:“在宿舍憋得难受,野外待着心里多痛快!”等全队17人全部休整一遍,换班的同事赶上来时,李晓明已经坚守岗位40天,人瘦了一大圈,工鞋磨破了两双。
井下作业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随着油田发展的需要和井下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修井工的技术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李晓明带领的队伍接到了老君庙201H井钻井任务,这是一口超长水平段、超大斜度的水平井,施工难度前所未有。
开钻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超大井斜,设计要求在1500米范围内,将直径7寸到9寸的高碳钢材质钻具弯曲达到92度。这需要极高标准稳定操作,实时监测调试高润滑度钻井液,同时,随着变化的地层倾角不断调整钻井轨迹,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同事们形容李晓明就像个哨兵,从白天到深夜、从钻台到泥浆池,永远盯着仪表、听着声音、摸着钻屑,也正因为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标准,201H井平稳顺利地提前5天完钻。
第二个难题,就是要在长达1000米的水平段连续取芯80米。李晓明因为同事讨论手术的话题,灵光乍现:可以把外科手术中的内窥镜技术运用到钻井施工中来!和技术专家讨论后,他立刻组织协调,运用LWD定向仪进行了全井段监测,最终实现了在2563米的地下将中靶误差控制在了4米以内,同行赞叹这是真正在黑暗中“穿针引线”。这种经验被成功运用到同类井型施工作业中,大幅提升了施工质量和成功率。李晓明和他的队员们凭着不服输的精神,攻克了一个个老油田的地层新难关。(记者 周蕊 通讯员 米颖辉)
为油井负责一辈子
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
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部、玛纳斯河以东及乌伦古河以南,总面积约为4.88万平方公里。准噶尔盆地拥有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有“满盆油、半盆气”之说。这里日照强、降水稀少。大风总能把细沙吹起,形成沙暴、扬沙。
“牟队长,今年你在我们区域接连修了5口井,口口高产,其中陆152井单井日产原油突破34.23吨,作业区领导点将,SNT6403井还让你上。”8月25日,西部钻探井下作业公司第三项目部经理李方圆说。
2008年,牟志强大学毕业后来到西部钻探井下作业公司从事油水井大修工作。从钻工、司钻、技术员再到井队长,他一干就是15个年头,在108口井上留下印记。
今年,为保障新疆油田大修侧钻市场,公司抽调人员重组大修四队,牟志强临危受命担任队长。
上任第一天,牟志强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支队伍带好。面对这样一支从零起步的队伍,牟志强“先抓安全立规矩,再搞培训抓规程”。
他说:“井场上都是铁疙瘩,如果出了安全事故,非死即伤,全队二十几名员工,背后就是二十几个家庭,我要对他们负责,对他们家人负责。”
牟志强对安全工作不讲情面,让全体队员养成了遵章守规的好习惯,让队伍步入安全正轨。
他说:“队伍技术底子薄,我要当好‘主心骨’,漂漂亮亮地修上几口井,把员工的士气带起来,把队伍的口碑做起来!”
开工起步第一仗就是搬迁。为保证搬迁安全,他指挥车辆装卸,在井场上来回奔波,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嗓子喊哑了,喝口水继续干。在他的严密组织下,整个搬迁过程实现了当天搬家,当天立井架,为员工作出了表率。
修井是个技术活,“井下”疑难杂症看不见、摸不着,稍有不注意就会让复杂变得更复杂。在陆152井作业时,牟志强查阅井史及周边钻完井地质资料,凭借多年来“望、闻、问、切”的修井技术,科学分析为油井“诊断把脉”,制定侧钻改造方案。
为了确保施工“万无一失”,他坚持天天跟班作业,吃住在井场,全过程盯防。8个月,他带领的队伍修复陆152井、LUD1304等各种疑难复杂油、气、水井5口,施工井全优率达100%,获得所在区域油田表扬信4封,为油田老区挖潜贡献力量,成为油田最为信任的“井下劲旅”。
队伍组建之初,还是白雪茫茫、冰天雪地的季节,当牟志强第一次轮休回家时,已经是烈日炎炎、夏花灿烂。当妻子看到他满脸胡子、整个人黑了也瘦了,心疼地流下了眼泪,但还口是心非地嘟囔着:“你还知道回家呀?”
“这不是队伍刚组建,队里事情多,脱不开身。”
“好了,快点来吃饭吧!我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这就是妻子对丈夫的默默支持。(特约记者 张平)
应急半径圈的“急先锋”
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
塔中油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临昆仑山,北部深入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中油田作为我国最大的沙漠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6130万吨,可采储量达2036万吨。这里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以上,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8月27日中午,田永军还没来得及脱下沾满汗渍的工服,就因为浓浓的睡意而倒头睡着了。他带领队伍从凌晨一点多开始,连续奋战了12个小时,TZ4-8-H15井终于压井成功。作为渤海钻探井下作业公司新疆项目部塔中地区井控工作主管负责人,像这样处理高难度作业对他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
高压、高产、高含硫是新疆沙漠地区施工井的特性。工作16年来,田永军有着一套工作准则——必须熟知新搬迁井的各种工况及工序;必须驻井督导重点井、重要工序;必须现场把关高危作业和风险施工。
“沙漠地区荒凉且人烟稀少,井与井之间的距离动辄好几十公里。一旦发生井控险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田永军深知抓好井控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与塔里木油田相关单位沟通协商。
“文主任,能不能在塔中各井建立一套应急抢险半径圈体系,辐射150公里之内的范围。这样井上万一出现险情可以第一时间有效控制,各家单位之间也可以相互照应。”田永军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塔里木油田其他参战单位的响应。
于是,他开始着手建立两小时应急半径圈。首先根据队伍和井况,统筹安排井控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分别在碳酸盐岩区块和碎屑岩区块驻井,若出现井控险情或者高危作业,井控专家两小时内必须到井对作业进行全程监督指导。同时,在塔中前线指挥部建立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重浆储备基地,长期储备密度为每立方米1.2克以上的压井液超300立方米,可辐射周边160公里范围内的井位。
“井上发出抢险请求,我们就要和时间赛跑。”田永军说。到塔中工作以来,他的手机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井上半夜打来电话要求处理工程技术险情,他会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施工现场。
8月6日凌晨1时,现场突发险情,井口压力高达30兆帕,甲方要求采取重浆压井的措施来应对。偏不巧的是,40公里外的另一口井因为气量过大也急需进行压井作业。如果从600公里外的库尔勒运送泥浆,不仅耽误时间,而且材料费、运输费加起来要花不少钱。此时,田永军建设的专家队伍和重浆储备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口井所需的重浆1.5小时就到位了,不到12小时两口井都顺利完成了作业。险情解除的那一刻,田永军如释重负地长长舒了一口气。(特约记者 吴菊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