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身边不少家长直呼“太卷了”。
(相关资料图)
到底有多卷?卷的啥?
下面是来自一位网友的分享。
01
一早,接到一兄弟电话,问得很直白,有没有认识XX学校校长之类的,或者跟教育局领导熟悉不,小孩今年上小学了,在XX小学学区内,看看能不能跟学校领导说一下,分个好班,然后争取弄个午托指标。你在体制内,多少认识点人。
我一脸苦笑,兄弟,你都在学区内,正常报名就可以了,分班这种,哪个班好哪个班不好,这怎么知道啊。
他说,有的,有的,好多家长都在议论了的,民间有评价,哪几个老师带的班好。你看看如果跟校长熟悉,帮忙协调一下,看看能不能分到XX老师那个班。
我也不好说什么,只好答应说,我问问看吧。其实我心里知道,就算我问了,凭我的职务,人家也只会敷衍我一下的。
每年的六七月份,这种事都会满天飞,四处找人情、托关系,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娃输在起跑线上。
02
如果问80后、90后最焦虑最卷的事情是什么,为自己小孩选择学校、分班这件事肯定排得上前三。
6、7月份,绝对是全民关注教育热点时段。中高考、毕业季、中小学入学,这些事情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头等大事。
大学毕业,能否找到好工作?焦虑!
中高考成绩出来了,能不能上好大学、上好高中?焦虑!
中小学入学,学区的学校好不好,能不能分个好班,有没有校内午托指标?焦虑!
于是全民开始了内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03
内卷的现状
曾经,跟一小学校长了聊天,他苦笑着说,每年到招生季,都是他们学校最煎熬的时候。各种关系,各种招呼应接不暇,难以平衡兼顾,非常考验智慧。
家长的要求形形色色,有的要分到指定老师的班,有的要分到第一好班,有的不想摇号直接定午托床位。
他说,从校长的角度,特别是小学阶段,哪有什么好班差班之分,校长也不会把自己的老师分成三六九等,在他眼里,自己的老师都是优秀的。至于老师的评价,都是家长在民间自己给出的判断。
人情推不掉,领导躲不了,群众监督着,太难了。
04
内卷的过程
从国家中小学入学政策发展过程来看,其实政策的变革一直在与教育资源不公做斗争,试图改变这一内卷的现象,避免家长疲惫、学生压力大,努力压缩社会不公平的空间。
1986年,首次提出就近入学原则,旨在规避因教育资源差异导致不合理择校的问题;2001年5月,提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2006年,提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013年,提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2014年,在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试点,全面实施就近入学。
随后,各地区根据大政策,结合各自特点出台细化政策,总的目的就是逐步解决好“上学难、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乱象。
但无论政策怎么变,有政策必有对策,80后、90后这两代人,一直在小孩上学读书的路上焦虑着、内卷着,随着政策出台的过程,内卷也不断跟着变化,拼就近入学——拼跨区入学——拼购置学区房——拼分好班好老师。
内卷的本质就是通俗的拼关系、拼金钱、拼权力。
05
焦虑内卷的原因
社会层面:知识更新迭代快,节奏快,读书永远是普通大众最好的出路,至少在目前看来,学习成绩好,代表着将来能找到体面和高质量的工作。
家长层面:整个社会氛围和潮流就如此,别人都在争优质教育资源,自己也不能躺平,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这个时候不帮他,等到大了小孩没出息,自己会后悔的。于是无论自己的社会阶层如何,经济实力如何,家庭背景如何,都会奋不顾身冲进内卷的战场,既有主观自愿的原因,也有身不由己的无奈。
政府的层面:优质教育资源就那么多,优质师资力量也就那么多,手里的优质教育资源越多,就越可以带动房地产、盘活经济。
06
我们能不能不卷呢?
答案是不可能的。不卷,社会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历史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家长不可能不卷,竞争是人之本性,这刻在人类基因里的。
那怎么样才能让家长不卷?
先假设一个理想场景:一个城市,所有的中小学都是优质的,师资力量不相上下,教学水平、基础设施都是一样的,是不是就没人卷了。大家就觉得去哪上学都一样,没必要卷了,到时间就去报名,就去上学,分哪个班都行。
有没有这种理想状态,肯定没有。但教育政策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就是追求公平。
既然这个无法改变,那只能靠政策来调整优化教育资源了。
教育资源的核心在于师资力量,在小学阶段两个看似可行的办法:
1. 全面提升师资水平,优秀教师越多,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就会越多,因为受到优质教育的概率就会越大;
2. 实行教师流动教学制度,一个教育集团内,教师不定期进行轮换,轮换时机放在分班结束之后,再由学校安排抽签轮岗位 ,谁带哪个班,完全随机和不确定。
#香港国际精英实训项目国庆营 扫二维码立即了解项目详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