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不少家长感叹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不好管,他们不再听话,经常和父母顶嘴。但孩子也抱怨爸妈只会讲大道理,打着“为我好”的旗号什么都管。作为家长,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实现有效沟通呢?北京市教育工会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雷秀雅、刘畅认为,家长要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对症下药。
青春期孩子情绪常会大起大落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如今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各式各样的信息中,促进了心智发展。但他们的父母在面临新信息冲击的同时,还具有传统教育观和应试教育形成的思维惯性,亲子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就不足为奇了。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上开始走向成熟,心理上也希望他人能够用对待成年人的方式对待自己,但由于经验限制,思维的深刻性比较欠缺。身心的双重发展使得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情感体验最丰富、也是情绪最不稳定的时期,经常会陷入情绪的大起大落中。他们渴望获得独立,又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具有依赖性;敏感又充满攻击性,家长不论是对孩子强制管束或放任自流,都会与孩子矛盾重重,冲突升级。
青春期孩子有四项基本心理需求
家长要妥善处理好跟青春期孩子的关系,需要了解他们的基本心理需求。
自我意识觉醒 青少年在生理上走向成熟的同时,认识和情感也有了飞速发展,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理想、信念、世界观逐渐形成,不可抗拒的自我意识觉醒,他们开始强调自我的存在、自身的价值。他们开始对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反抗父母的权威,想从大人的帮助和干涉中摆脱出来。
独立性的需求 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得孩子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希望得到父母的承认和尊重,想要摆脱家长的约束,渴望独立,因此会开始觉得父母管得多,希望能有更多自我决定的权利。
同伴交往的需要 青春期的孩子们将彼此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渐渐从家庭中游离,更多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视友谊至高无上。好的伙伴可以带动彼此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互相督促进步,而不好的伙伴则会导致一些不好的行为。
独特性的需求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既想合群,寻求同伴的认同,也想特立独行彰显个性,非常在意他人和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沟通是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桥梁
很多家长努力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但收效甚微。孩子往往会说,每当父母开始讲道理,自己就会莫名的反感。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一种错位:家长想说的不是孩子想听的,使得彼此不能有话好好说,甚至一说就崩。
父母喜欢给孩子讲道理,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的,但父母说的很多道理带有强烈的指责意味,背后映射了一个观点“你应该做而没有做”,但讲道理、指责和否定无法给孩子真正的帮助。比如孩子学不会某样东西,家长要么给孩子报辅导班,要么批评孩子“别人怎么能做到”,这种做法没有了解孩子真正的问题,也没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困难在哪里。
青少年正处在第二次分离阶段,他们一方面害怕失去与父母的情感联结,另一方面又害怕被控制、失去自主性,竭力希望远离父母、保持距离。所以,当父母想讲道理时不妨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他认为造成如今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他有什么解决方法,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学会控制情绪是父母的重要课程
学会控制情绪是青春期孩子的重要课程,也是青春期孩子父母的重要课程。沉住气,不要在孩子的对抗中走向偏执,跳出情绪的不安,看到孩子的成长和需求,试着去理解和放手。
当然,如果为了避免跟孩子发生冲突,面对孩子“出格”甚至错误的行为不管不问,虽然表面上可以跟孩子和平相处,但其实是更大的误区。家长一定要守住教育的底线,让孩子了解哪些可以做、哪些绝对不能做,如果孩子的行为确实不妥,仅仅为了少起冲突而放任不管,就失去让孩子改正的机会,未来酿成大错就来不及了。
家长在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作为父母要适当放权。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会从被父母呵护的状态走向独立自主,父母要学会把孩子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其次,做到“不求不助,有求必应”。家长要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给孩子自我思考甚至是试错的空间,但当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成为孩子内心的“安全基地”。
第三,家长要保持与孩子的情感联结,接纳孩子情绪上的起伏。有了支持和接纳,孩子才能够让父母看到自己的思想,才能够在孩子遇到挑战安全底线、道德底线的情况时及时给予指导和保护。
□本报记者 任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