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关注 > 正文

欧美“弃掉”330亿美元风电项目!中国风机“出海揽风”

2023-08-30 21:38:54 来源:华夏能源网

近期,欧美一大批海上风电开发计划被取消,海上风电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资料图)

欧美海上风电发展遇阻

全球海上风电行业起源于欧洲,1991年,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上风电场投入运营,迄今为止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海上风电。

7月以来,欧美一大批海上风电开发计划被取消,原因是涡轮机、电缆和其他设备在内的资本成本和价格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近期受到影响的欧美海上风电项目至少有10个,涉及投资总额达到330亿美元。这对欧美的新能源计划无疑是重大利空。另外,根据美国清洁能源协会的数据,今年一季度,陆地风力发电装机比去年同期减少一半,是近四年来最慢的一个季度。

海外风电行业,似乎迎来一个危急关头。

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后,欧美各国始终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特别是,地缘政治导致能源价格暴涨之后。4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欧洲部主任艾尔弗雷德·卡默在IMF和世界银行2023年春季会议期间表示,欧洲地区多数新兴经济体和一些发达经济体通胀率仍处在两位数水平。

同时,供应链问题也是影响风电行业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同样是受到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和钢铁等风机制造的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此外,部分国家受到疫情影响,生产能力减少,导致叶片主要材料巴沙木价格一度暴涨。

根据伍德麦肯锡统计,仅在2022年第一季度,欧美风机整机商就因为能源价格通胀、专业物流成本飞涨、人工成本暴涨、疫情引起的延误等问题,损失近15亿欧元。

今年早些时候,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在波罗的海风电论坛上强调,海上风电对能源转型的重要性,每台风力涡轮机的建造都是对安全的投资,转向绿色能源将减少对其他国家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依赖。不可否认,海上风电是欧洲各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在欧洲,包括英国、德国和荷兰在内的国家承诺,到2030年,风力发电总量将达到120吉瓦,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海上风电开发计划不及预期,欧美新能源战略或将受到不小的冲击。

今年4月,欧洲9国还签署奥斯坦德宣言,旨在到2030年联合建设至少120吉瓦的海上风电,到2050年在北海建设至少300吉瓦的风电装机。这9个国家包括比利时、丹麦、德国、荷兰、爱尔兰、法国、卢森堡、挪威和英国。

庞大的海上风电目标也刺激部分企业行动起来。今年7月,石油和天然气巨头BP和TotalEnergies将向德国政府支付总计126亿欧元,以获得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四个地点建设总容量7GW风电场的权利。

类似的“负补贴”在海上风电领域不是第一次出现。2022年,荷兰公布Hollandse Kust海上风电项目的竞标规则,其中新增加“财务竞标”的条款,要求投标企业向政府支付5000万欧元以增加竞标筹码。业界普遍认为,“财务竞标”加到海上风电招标条款,预示着欧洲海上风电或已经进入“负补贴”时代。

实际上,欧洲新能源转型之路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信誓旦旦的转型雄心难掩重重隐忧。绿色转型政策的实施受到地缘政治和内部分歧等因素掣肘,短期内通过快速提高可再生能源产能以弥补目前能源供应缺口的目标难以实现。

一面是欧洲雄心勃勃的海上风电计划,企业疯狂内卷。

一面是海上风电成本上升,企业纷纷跑路。

Orsted首席执行官Mads Nipper在LinkedIn上发帖称,“涡轮机、电缆和其他设备的成本价格大幅上涨,这意味着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在经历多年的急剧下降之后必须暂时上涨。”

虽然一些项目未来仍可能继续进行,但它们需要获得更高的电价或者更低的成本才能使投资获得回报。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在美国,海上风电场每兆瓦的装机容量可达到太阳能园区发电量的三倍;在英国,风电场的发电量是类似规模的太阳能发电场的五倍。

中国供应链企业“出海揽风”

过去国内海上风电开发由于起步晚,在人才、技术、标准等各方面都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近年来,中国风电产业依靠强大的自主创新实现了海上风电产业链核心技术突破和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的产业化、国产化。

中国风电设备份额正在迅速增长。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的调查显示,2022年全球引进的风电设备中,中国设备占比接近60%。2022年,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约为31吉瓦,首次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一,新增装机约为5吉瓦,远远领先欧洲。根据GWEC发布的2022年全球风电设备份额表,排在首位的是丹麦韦斯塔斯公司(14%),第二位是中国金风科技(13%),远景能源(9%)和明阳智慧能源集团(7%)分别位列第五和第六。前15名中有10家都是中国公司,中国公司所占的总份额高达56%,相比2018年的37%有大幅增长。

早在2021年,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赢得向意大利30MW塔兰托海上试点风电场供应10台MySE3.0-135风机的订单,接手破产的德国制造商Senvion的订单。

RWE首席执行官马库斯·克雷伯表示,如果不快速扩大生产设施,欧盟自己的制造商将无法提供实现欧洲大陆目标所需的风机和其他设备。“目前,每年正在建设的海上风电规模是3GW。从2027年开始,每年装机容量将增加到20GW以上。”马库斯·克雷伯说,如果没有匹配的欧盟供应链,唯一的选择就是“求助于其他非欧洲供应商”。

资料显示,全球风电产业链60%都聚集于中国,跟欧洲传统大牌风电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服务上和响应速度上有独特的优势,未来海外订单规模有望快速增长。中国很多风电产业链制造商已经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走向海外。

2021年底,主营风力发电机制造的中国上市公司——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和英国国际贸易部(DIT)签署谅解备忘录,宣布有意将英国作为其在欧洲的制造基地。如果项目进展顺利,这项投资将创建英国第一家风机组装厂。若该风机组装厂建成后,明阳智能将可以利用英国的工程技术、制造组件和其他服务来发展其本地供应链。

不仅如此,明阳智能还充分利用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融资优势,于今年7月13日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新规落地以来,首家完成全球存托凭证境外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目前,明阳智能已成功募资7.07亿美元。

我国海上风电进入规模化开发阶段

在中国企业出海的成功要素中往往能够发现,中国本身在该品类的产业配套上具备优势,才能持续将国内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输出海外。

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近10年才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推动近海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志刚表示:“中国的风电产业不仅推动全行业向大兆瓦海上风机升级,还让创新技术在更多的下游实践应用中不断地完善,让中国风电整机和配套供应链产品在全球风电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海上风电具有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等特点。回望产业发展历程,“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经历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阶段,通过国际合作快速缩小差距,博采众长,最终实现赶超。”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说。

7月19日,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北部海域顺利完成并网发电。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单位兆瓦重量最轻的风电机组,标志着中国海上风电在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深远海海上风电施工能力上实现重要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台机组在关键核心部件上实现全面的国产化。”长江三峡集团福建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雷增卷说,长期以来,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国产化水平较低,尤其是核心部件主轴承、超长叶片长期对外依赖。此次在风机主轴承、叶片和传动链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该机组全面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遍布整机的数百个传感器和机舱上的激光雷达可以感知温度、湿度、风速等信息,数字化跟踪机组的运行状态,在恶劣气象条件下,还能通过机组自身的智慧“大脑”,进行风机角度、功率的调节。

在海上风电行业,上游为零部件,主要包括叶片、轮毂、发电机、齿轮箱、轴承、塔架等,中游为海上风机整机制造,下游主要为海上风电的运营及维护等。“海上风电是典型的链条式产业。16兆瓦风电机组拥有上万个零部件,这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撑。”曹志刚说,“这充分展现中国风电产业在技术创新、供应链协同、工程能力、实验测试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为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树立全新的标杆。”

业内认为,16兆瓦机组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风电装备产业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如今,全球海上风电进入爆发期,中国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国海上风电行业技术、经验不断积累,企业生产的产品性能不断提高。与外资企业产品相比,性能差别不大,凭借高性价比优势,我国海上风电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步伐不断加快,国产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渗透率将不断提高。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