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温州医科大学 温度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资料图)
眶尖内长了一个小肿瘤,在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不治之症”,面对这样的病例很多医院都无能为力,只能劝病人暂时随访观察,最终结果是视力丧失,但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吴文灿手里,却成为效果理想的“可治之症”。
吴文灿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美国Bascom Palmer眼科医院Fellow,澳大利亚Royal Adelaide Hosptial访问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际眼鼻相关微创外科创始人。现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眼科医师协会全身性疾病相关眼病学组组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科内镜手术学组组长等。入选“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五届人民名医”“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等。
吴文灿。受访者供图
穿上白大褂,他是医者,31年追光路,治病救人,首创眼鼻相关微创外科,不断挑战医学难题;脱下白大褂,他是管理者、学者、科研者、老师,力排众议做医改,不拘一格育人才,用“疯子精神”孜孜不倦追求眼科新境界。他就是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吴文灿。
吴文灿在做手术。陈迪 摄
眶尖深部成功“拆弹”
40岁的王女士来自江苏。2个月前,她发现自己右眼看东西有点模糊,去医院检查,裸眼视力0.4。不久在江苏当地医院被诊断为“白内障”,并做了白内障手术,但术后视力没有改善。后来,她辗转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四处求医,她最终才知道,眼睛里竟长了一个肿瘤——“眶沟通性眼眶肿瘤”,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没人敢给她动这个手术。
原来,王女士的这个肿瘤不仅长在眼睛最深处眶尖部,肿瘤还穿过眼眶的裂隙长到颅内最大的血库——海绵窦处,与海绵窦里的颈内动脉这个大血管紧密相贴,强行摘除极可能导致大出血,甚至可能没办法下手术台。王女士经多方打听找到了吴文灿,寻求最后的希望。
“王女士这个病情确实十分棘手,位置太刁钻了。”吴文灿告诉记者。经过反复仔细地查看王女士病历资料与CT、MRI影像资料,最终考虑采用新型磁导航技术联合内窥镜微创手术给她手术。
在手术过程中,吴文灿首先采用新型磁导航技术对肿瘤进行精准定位与实时追踪,然后采用在内窥镜很好的照明、放大倍率下,采取内窥镜微创技术将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粘连带极其小心地分离。在剥离过程中,当处理海绵窦深部那一部分肿瘤时,只见肿瘤组织不停地搏动,突突地往外‘冒’血,但吴文灿没有丝毫惊慌,表现得异常冷静,一手既持镜又持吸引器,另一手持剥离子与一把抓钳,双手持4把器械,硬是把肿瘤一点点地从海绵窦深处“逼”出来,成功“拆弹”。
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眼眶与颅内长了沟通性肿瘤,一般都是进行开眶手术,但这样的手术下,需要将与眼部肿瘤相对应位置的眼外肌肌肉切断拉开,然后再进行肿瘤摘除。这么一番操作下来,即使肿瘤摘除了,但术中不可避免地造成视神经、支配眼部的动眼神经、外展神经等神经及血管损伤,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视力丧失、眼睛转动不了、眼皮抬不起来等并发症。
而像王女士这种长在眶尖深处且“钻”入海绵窦深层的肿瘤,这在以往都是不可能治疗的,眶尖部被认为是眼眶外科的“手术禁区”,更不用提海绵窦深层的肿瘤了。患者面临着左右为难的两“难”选择,一是放弃治疗,焦虑中等待失明;二是冒险一搏,接受传统的开颅手术,承受着巨大的手术创伤,但同样面临着视力丧失和严重并发症发生。
2009年吴文灿在国际上首次成功采用内窥镜微创技术为一位眶尖肿瘤患者手术,才让此种不可能变为可能。
“当时这个患者的右眼视神经内侧长了一个小肿瘤,四处求医,医生说,如果一定要摘掉肿瘤,首先只能摘除眼球。”吴文灿团队一位医生回忆说。当时他看到患者很痛苦,不忍之下找到吴文灿。吴文灿反复思考后向患者提出了可尝试采用一种新技术摘除的可能,但风险很高,难度很大,患者当时态度非常坚定,说即使瞎了也要摘除肿瘤。
吴文灿顶着手术风险等巨大压力,最终通过鼻腔径路成功将肿瘤摘除,且颜面部、眼部几乎没有任何痕迹。
有了这一次成功经历,吴文灿进一步探索。他了解到脑外科、耳鼻喉科手术正在使用一种导航技术,可以解决在内窥镜操作下因为较难分辨的器械尖端的具体位置导致出现海绵窦破裂出血、视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他就想到了这项技术也可以运用至眶内复杂肿物摘除手术中,但当时的导航技术还不够成熟。2015年,吴文灿率先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磁性导航技术,充分地利用导航技术的精准定位、实时追踪功能,将导航技术与内镜技术深度融合,在眶尖这个极其狭窄、深邃的空间,进行复杂肿物手术,让这个以往被一检查出就被宣判为“不可治”的病彻底变为“可治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