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东京6月30日电 (孙璐、叶习民)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及其生活。在日本,也有一位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戏剧和小说,致力于通过文学让日本民众了解中国的学者,他就是中央大学教授饭冢容。
继往开来 有幸结缘中国文学
饭冢容已翻译了40多位中国作家的80多部小说,是中国小说日文翻译名副其实的“第一人”。至于为何走上研究和翻译中国文学的道路,饭冢容回顾说,首先是受到父亲饭冢朗的影响。饭冢朗是日本早期研究中国文学的著名学者,曾翻译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在向日本介绍中国文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或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饭冢容考入了东京都立大学,与他父亲同时代的著名中国文学研究家竹内好及松枝茂夫都曾经在此工作。在这里,饭冢容系统地学习了中国文学,为日后走上研究和翻译中国文学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央大学教授饭冢容分享结缘中国文学,并投身研究和翻译中国文学的经历。视频采访截图
中国改革开放后,许多年轻作家崭露头角。1987年,《季刊中国现代小说》在日本创刊,经常刊登中国作家的新作品。不久,饭冢容也加入了编译团队,这对其今后专注于翻译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在这本杂志上发表文章,饭冢容集中精力阅读了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
其间,饭冢容结识了与之同年代的中国小说家余华。他阅读了余华在1989年出版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后,被深深吸引,于是翻译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这部小说。为了能在杂志上发表,他给余华写信,希望获得对方的许可,而当时余华尚未成名。自此,俩人结下深厚友谊。多年后,余华见到饭冢容时感慨道,“你是第一个将我的作品介绍到海外的翻译家”。
加强交流 中国文学并不难懂
饭冢容认为,中国朋友、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日本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不只是文学,也包括动漫等方方面面,然而,日本民众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文学领域,却很难说抱有同样程度的关心。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作家之间的交流。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饭冢容感到,很多日本学生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文学很难读懂。为此,在他的提议下,中央大学图书馆开辟了一个可以阅读“文库版中国当代文学名著”的图书角。他希望由此让日本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学并不难,有一些很有趣的作品”。
饭冢容也注意到,近年来,中国的科幻小说作品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读者。他介绍说,除了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受到追捧之外,其他一些年轻作家的作品,也相继被翻译成日文版,受到读者的关注。
追根溯源 中日戏剧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饭冢容研究的课题,还包括中日戏剧交流史,尤其是中国近代的话剧。他介绍说,在日本的明治时代(1868年—1912年) 后期至大正时代(1912年—1926年)中期,很多中国留学生来到日本,其中一些喜爱戏剧的中国留学生受到日本近代戏剧的影响,也开始了戏剧表演。之后,直至上世纪30年代,陆续有中国留学生来到日本,在东京开始了戏剧活动,因为原著水平相当高,所以改编成戏剧后,演出效果也非常好,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
饭冢容表示,他第一次亲眼目睹中国话剧是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来日本公演。他说,回顾话剧的发展,可以感受到,中国与日本之间有着漫长的文化交流史,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纽带十分牢固。
未来可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饭冢容说,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小说中体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背景,描写了中国各地的生活场景,阅读小说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生活,以及中国民众的看法和想法。他表示,通过小说,既可以发现中国与日本的不同之处,也会发现中国民众与日本民众在思考同样的事情,过着同样的生活,这两方面的发现都很有意义。他希望通过研究中国文学、翻译中国小说,让更多的日本民众了解中国,将中日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历史传给后世。
饭冢教授展示自己书写的中国古语“青出于蓝”。视频采访截图
饭冢容说,中国有一句古语叫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希望自身能够继承和超越父辈以及父亲培养出来的学生们所创造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为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同时,也希望日本涌现更多更年轻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更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相关阅读:
我与中国 | 亲历中日关系50年的“多面手”浜田和幸:两国应积极向前 实现双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