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人员正在进行小型化量子卫星地面站与“墨子号”卫星的对接。 (国盾量子供图)
声纹减肥机器人。(中科昊音供图)
工程师正在进行9微米光纤纤芯的准直和耦合。(国盾量子供图)
(资料图片)
这里,有触摸世界量子产业前沿脉动的“量子大街”,有集聚AI企业超千家、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中国声谷”。
这里,每月有国家重大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发布成果,每周有科技型企业发布创新产品,每天有一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设立。
一粒粒创新“种子”如何长成参天大树?一个个“头部”“颈部”企业如何拔节而起?合肥创新策源能力如何推动高新产业起飞跳跃?近日,记者走进合肥高新区一探究竟。
“从0到1”,培育“种子选手”
从空中俯瞰位于合肥市大蜀山西麓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整体呈“X”造型,其代表的含义是“未来和未知”。身处中科大先研院,郁郁葱葱,环境静谧,迈着轻快步伐的青年人背着包穿梭于教学楼中。
科技创新已居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位置,什么样的科研成果适合市场转化?中科大先研院科研部高级技术经理人陈锴介绍,有三个判断维度,一是成果水平达到技术领先,二是技术有相应的市场前景、需求,三是研发团队有一定管理基础、有市场化思维。
“有没有成果转”“怎么转得顺”,是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核心问题。
成立于2012年的中科大先研院,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新模式。中科大先研院执行院长康宇介绍,该院可以自主开展资产评估、管理、使用、处置和对外投资。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不足或短板,只要符合国家改革方向、决策程序符合法律规定、且未牟取私利,对单位和个人不作负面评价、免于追责。
“这些‘容错’改革举措极大鼓舞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康宇说,聚焦痛点难点,通过改革破除障碍和藩篱,才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助力”。
说起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应用的典型案例,陈锴第一反应便是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这个公司针对PVA光学膜等高端功能膜产品制造,开展产业前沿技术研究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目前,研发的偏光膜产品已进入新型显示终端市场。”PVA光学膜是液晶显示器成像关键核心材料,大到液晶电视显示屏,小到手机、智能手环、计算器屏幕,没有光学薄膜就无法成像。陈锴说,“由于高技术壁垒的原因,这一重要原材料始终依靠进口,成为阻碍我国液晶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面对重重挑战,中科大李良彬教授团队以创新技术破局,将基础研发和产业有效结合起来。2017年,团队获批建设安徽省先进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实验室,开发功能性高分子薄膜加工成套工艺技术,攻克新型显示产业光学膜关键难题,实现全链条产业创新。
“2021年,皖维集团与中科大李良彬教授团队、先研院按6∶3∶1持股组建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将高校、创新团队与企业通过市场化机制紧紧捆绑在一起,待成果转化后通过股份、净收入提成等给予研发人员奖励。”陈锴告诉记者。
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仅科研院所在全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还有企业努力推进应用研究、技术研发。
走进高新区创新产业园,道路宽敞整洁,一栋栋写字楼里汇集一个个高新技术企业。一走进合肥达朴汇联科技有限公司,耳边就传来“哒哒哒哒”的键盘敲击声,随着研发人员的双手在键盘上飞舞,电脑屏幕上一行行代码闪过。在公司展厅内,记者的目光一下就被“元宇宙虚拟场景”项目演示所吸引。
“公司正在探索元宇宙赛道,已开发出一批传统文化场景应用项目。”合肥达朴汇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介绍,去年公司与河南少林寺合作,为世界少林功夫考功大赛打造全球云上赛场,在这个虚拟场景中全球的少林功夫爱好者都可以加入,该比赛共有94个国家和地区的爱好者参与。
为工业体系内的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赋予唯一“身份证”,助力碳核证市场实现数字化监管,实现证照发放信息上链存证……达朴汇联围绕区块链、机密计算、工业互联网DID分布式身份三大核心技术,为用户提供数据安全交换底层技术和服务。“在金融服务、能源电力、工业互联网、教育文化、智慧城市、政务民生等领域都有达朴的身影。”张红说。
“创业初期,达朴面临科创企业投入大、周期长、难度大、风险高的共性问题。”回忆过去,张红颇为感慨,企业成立后前五年一直做研发,多亏了高新区的扶持,为企业做了不少投资,解了燃眉之急。高新区还提供科技担保,服务成果转化,托举了企业的研发。“功夫没有白费,去年企业成功将研发成果推向市场。”
“我们会继续加强技术研发,依托区块链、机密计算的技术基础,为元宇宙底层基础提供好支撑,为元宇宙中的数字资产和数字身份安全提供好保护。”张红信心满满。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不断加快企业培育,强化技术成果转化,超前布局高精尖未来产业。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表示,力争到“十四五”末,高新区孵化载体总面积达到1000万平米,孵化载体达150家,全面实现孵化面积、载体、效益、能力、贡献提升,用平台与环境的魅力,吸引科创人才纷至沓来,推动产业创新掀起新高潮。
全链条服务,打造创新生态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公司从事声纹人工智能行业。很多人不知道我们,但听说过科大讯飞、‘中国声谷’。公司位于‘中国声谷’,这个区位因素无形中助力我们公司发展。”安徽中科昊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徐泉对记者说。
徐泉介绍,声纹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声领域应用为人熟知,另一方面,它还应用于“物声”领域,同样是产业协调发展刚需。可如何精准匹配到需求,曾是企业的一道难题。
合肥高新区成了为技术与应用场景牵线搭桥的“红娘”。
高新区经常举办专题对接会,一头连起应用场景,一头连起技术供应商。有了“介绍人”热心牵线,中科昊音由此与国家电网、轨道集团展开合作。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支持企业围绕前沿技术领域、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等战略布局,开展“揭榜挂帅”科创对接活动,遴选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为企业、高校院所、科技人才等各方搭建协同创新的精准对接平台。
徐泉说,自家公司去年参与了“揭榜挂帅”项目,正与安徽大学合作研究高铁轮对声纹监测项目。此项目是通过监测高铁在轮对行驶过程中的声音,提前预警轴承的磨损和轮对的裂纹。“凝聚合力,有利于攻坚克难,加快企业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高新区的帮助是全链条式,我们需要合作,他们就牵线搭桥;我们需要资金,他们就提供金融支持。在上一轮融资中,高新区给我们投了1000万元,为企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带动了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企业融资。”徐泉说。
企业发展需要资金、人才、服务,每个要素缺一不可。今年2月18日,合肥高新区正式启动“中国声谷·量子中心”2023年“招才引智进高校”活动,以武汉为起点,面向全国发出招才引智“英雄帖”。截至3月中下旬,高新区招聘团奔赴全国9座城市,走进26所重点高校,参与企业1262家次,收取简历2.2万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近万人。
做好人才培育,激活人才队伍“一池春水”,同样赢得企业点赞。
“公司基本每年都参加高新区组织的春、秋两季人才招聘活动,2019年还申报了见习基地项目。见习基地一能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二能享受一定额度的补贴,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合肥优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沈玲说。
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由中科大多名博士基于科研成果产业化发起并组建而成,围绕电力工程智慧管控、施工企业智慧工地及国家电网行业服务展开业务。“企业发展上升期,不管是高管还是普通员工都需要提升业务素质、管理素质,高新区为企业不定期提供各类培训课程,真是送到企业心坎里了!”沈玲介绍,这些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等方面的课程都很实用,可以帮助员工激发灵感,拓宽工作方法、思路。
产业集聚,汇成创新“森林”
天花板处悬挂着一个白色金属罐,通过数不清的线束与数个操控系统机箱连接,另一侧屏幕上的数据在不停跳动……走进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超导量子计算操作系统、自由运行单光子探测器等一批量子科研成果彰显企业的底蕴与实力。
记者了解到,日前,科大国盾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正式对外发布“国盾量子计算云平台”,这是国际首个在超导量子路线上具有实现量子优越性潜力的云平台。
发布“国盾量子计算云平台”、参与研发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建成并投入使用……量子新赛道上,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
“科大国盾最初是从中科大的一间实验室开始萌芽,之后在合肥高新区扎根 。”回顾创业之初,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雷告诉记者,公司瞄准最先走向实用化的量子保密通信领域,开展成果转化。其间面临着核心器件的关键技术难题,需要科研人员夜以继日攻克道道难关,同时还要解决资金、人才紧缺等问题。
最初整个产业发展趋势不明朗,作为行业的先行者,很多时候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周雷说:“高新区是企业成长的好帮手,在创新创业方面有不少优惠政策。例如,为企业减免房租,公司所有应届毕业生和外地就业人员在合肥前三年享受房租补贴,还帮助企业宣传、吸纳人才等。这些无形中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让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
通过持续投入,国盾量子掌握了量子通信核心技术并持续优化,从研发到应用,扎扎实实迈上量子产业化道路,同时催生和孵化了更多量子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抢占量子科技及产业发展制高点。2020年,国盾量子联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共同成立中电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高新区创业园。
高新区的“量子大街”上,坐落着以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为代表的几十家量子科技企业,涵盖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的产业链逐步构建,量子产业“头部企业”集群日渐形成。
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介绍,去年,该区成功获批科技部与教育部联合主导的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培育。目前,全区共有量子企业54家,其中从事量子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企业25家,位居全国第一,量子上下游配套企业29家。全区2022年量子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近14亿元。
产业集聚,正在汇成生机勃勃的创新“森林”。目前合肥高新区形成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端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国声谷”成为中国首家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成为安徽科创拓展产业前沿的亮丽名片。
■ 本报记者 鹿嘉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