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雨分为祭祀祈雨和巫师祈雨的两类形式。祭祀祈雨以牺牲,乐舞以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神灵在满足人间提供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后,就会满足人们的降雨需求。虽然古人的祈雨活动无任何科学而言,对天气的阴晴变化,降水与否,降水多少毫无关系。有时也会巧合而降了雨水,但与祈雨活动本身没有任何关系,但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现象,存在了几千年,其主要形式如下:
(一)祭祀祈雨
(相关资料图)
1、尞祭
即商代后的烟祭,祭祀对象是天神和与雨水有关的水神,如云神、风神、雷神、云神、闪电神和龙神等。祭祀方法是薪柴火燃焚烧牺牲时紫烟升天,以敬天上的神灵。古人认为,只有烟气升上天庭,天上诸神才能接受到人间的献祭,知道了人间对雨的需求的信息,才能做出是否降水的决定。
2、献祭
用食物等物品祭祀的一种方式,主要用于祭祀司雨神灵。每逢干旱时节或重要神灵节庆时节,当地乡绅和百姓代表,持时果花蔬、食品等物品于寺庙之中,河湖之旁神象之前,摆设香案,顶礼膜拜,念念有词,祈求降雨。如降雨成功,天降甘霖还要还愿歌舞演出戏剧,以示谢忱。如祈求后多日无雨,则表示当地乡民罪孽深重,要用多做善事多呈献祭,赎罪灭灾,感动神灵而使其降雨。
3、雩祀
用舞乐、戏社等感应雨神。《左传·桓公五年》述:“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闲蛰而丞,过则书”。“龙”指二十八星宿中的苍龙宿。苍龙宿于每年农历四月上旬,出现在东方,这时正值农作物需要水份之时节,行雩礼是求雨。雩祭,文献记载是采取舞蹈的形式祭祀。《诗经·甫田》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 舞蹈常有琴瑟鼓声和歌声。歌舞者以女巫担任,即为雩祭,用给神灵娱乐的方式让其降雨。传说在陕西西部的后稷在珍珠泉边拜天祈雨,祈雨前沐浴吃素后点着火把,点燃柴火,一边叩头,一边祈祷一边“燎柴告之”。即向天神仙通告,人间特别干旱缺雨水了,赶紧下雨吧!
(二)形象祈雨
以祈求对象的形象,以行为动作为主要依据,对祈求对象以象征性的处罚,求得降雨。这种祈求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龙祈雨
龙是中国老百姓认为最神通广大的水神,水雨神,以祭祀龙祈雨是最为普通的方式。
2、造土龙祈雨
仿造龙形模拟出龙来祈雨。《文献通考末郊社十》述:“以甲乙日择东方作坊,取土造青龙,长吏斋三日,诣龙所,汲流水,设香案……渎雨足,送龙水中,余四方皆如之,龙之修广,饰以方色,大凡日干及建坛取土之里数,器之大小,龙之修广,皆取五行生成数焉”。《淮南子》说:“用土垒为龙,使二童舞之入山,如此数日,大降甘霖也”。
3、画龙祈雨
画龙祈雨从唐代开始一直沿着清未。此方法是土龙祈雨的一种新形志,所画之龙,激天上之真龙,发挥职能行云播雨。
4、舞龙祈雨
求雨者,制作一龙,壮者七人斋三日,服赤衣而舞之。汉代以后舞龙除祈雨外,逐渐向娱乐方向演化,如现在民间流行的节庆之日舞龙表演等。
5、蜥蜴祈雨
用蜥蜴作为龙的替代物进行祈雨。古人认为蜥蜴与鳄鲵、蛇等属爬行水生物,蜥蜴与龙有亲缘关系,蜥蜴求雨是土龙祈雨的替代和变种。“水童操青竹,衣青衣以舞,歌云云”。其歌:“蜥蜴、蜥蜴,兴方吐雾,雨若滂沱,放汝归去”。
(三)驱旱魃祈雨
旱魃为天帝之女,秃头女神,她居住的地方,总是发生旱灾。《山海经·大荒经》载,黄帝和蚩尤大战,黄帝请来风伯,雨神造成大水,令天女魃下到凡间,止住大水,获得成功,杀了蚩尤。立下功劳的天女,没有被招回到天庭,而所居之处干旱不雨,她由旱神成了一个女鬼。后来人们遇到旱灾就认为是女魃作怪。驱旱魃时由两人扮旱魃,穿着女魃青衣,进行游街示众。有些地方用纸扎成旱魃,进行焚烧女魃的巫术表演。地方官员或乡绅向天祷告驱旱魃降甘露,并大呼:“旱魃杀,甘霖到”这是一种游戏性质的祈雨活动。
(四)以性祈雨
古人的观念中,天被当作男性一方,地作为女性一方。乾为天,为圆、为父,故称天为“天公”,坤为地,为方、为母。故称地为“地母”。古人从男女交合的角度认识雨的产生,性祈雨就是在此观念上产生的。古人认为在天地面前实施男女交媾行为,可以对天地产生影响,产生雨水。
“雨者,天地之施也”,“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人生,天地之和即雨”。性祈雨巫术还衍生了另一种形成人神交合巫术方式,《春秋繁露》说:“凡求雨,丈夫藏匿,女子欲和而乐”中国司雨之神大多为男子,女子与司雨神像征性交合,神灵与女子交合而产生雨水。
(五)以雨求雨
以模拟降雨和降雨时的相关状况来祈雨的活动,如泼水,戴雨具,寡妇哭泪,麻子脸上泼水等方式祈雨。
(六)河湖祈雨
在大江大河的河源,在高山湖泊、名泉、名井旁设坊祭祀,并取其河水,湖水或井水、泉水、组织仪仗,迎接到干旱地域的庙堂中。祈雨人员顶礼膜拜,企求老天开眼,河湖之水能够变为甘霖降于大地。如太白山顶的高山湖泊—大爷海,二爷海旁取水祭祀,以求降雨。
(七)井神祈雨
古人对井充满崇拜之情,并加以祭祀。《礼记·月令》述:“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太平御览》记载,五祭祀井,起源于远古“微作五祀”——微者殷王八世孙,五祀,谓门,的户及井、灶、中雷”,认为祀井起源于殷商时代,岁时祭井,为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遇旱祭井,意井别干涸,清水永驻,也有祈求老天下雨降水之意。凤翔县范家寨湫池庙村,古时是一个湖泊,后演变成一汪清泉,遇旱人们在水边祈雨,后来泉演变一眼井,人们遇旱时淘井(挖井让水更丰盈),每逢淘井必下雨,至今仍应验。宝鸡地区井龙王一般没有塑像和专庙,多在井旁设神龛予以供奉。传说井神在大年三十日要向龙王述职,正月初一回来。久离家乡的人返回村庄,要祭拜井神,求井神保佑。久旱不雨,也在古老的井里提水插柳,请井神帮忙,助龙王求雨。
(作者简介:常崇信,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水利协会会员,现办公于宝鸡市老科协
标签: